“过去三年,公司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实现7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近日,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必旺告诉记者,自从加入信达生物创新联合体后,公司的研发创新找到了新方向,攻克了“抗体生产用关键层析介质”这一关键性技术,为公司创造了新增长点。
近日,苏州公布了第二批创新联合体建设名单,共10家联合体入围,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在龙头企业牵头下,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将围绕该领域关键重要技术,“抱团”攻关难题。
2022年以来,苏州以关键重要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引导建设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探索苏州式创新联合体发展之路。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姑苏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几家车程不到15分钟的企业、医院和科研机构,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合作,围绕攻克产业关键重要技术这一共同的目标,他们紧紧拥抱。
2022年,苏州市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建立,联合相关企业、医院和研究机构等,集中攻关大分子生物药中的单克隆抗体开发和产业化上下游关键技术。 抗体就被应用于血清疗法、疾病诊断等多个方面。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 更为抗体类药物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信达生物目前上市的8款产品中,有5款是单抗药物,其中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更是惠及了150多万患者。
但是,信达生物细胞株构建与细胞株培养高级总监李剑凤也有隐忧:抗体分子结构非常复杂,导致工艺开发困难,相关设备和耗材更是长期被国外垄断。
因此,该联合体成立后凝练出四个方向的技术课题,分别为:用于早期靶点筛选同位素示踪分子影像技术攻关、用于药效评价和药物安全性检测等新药研发及病人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类器官技术攻关、单克隆抗体高通量工艺开发和过程控制设备技术攻关、单克隆抗体产业化关键耗材技术攻关。
“四个方向均围绕信达生物发展所需,前两个为应用基础研究,后两个为工艺技术突破。”信达生物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告诉记者,信达生物结合自身全产业链发展,提出每个环节的技术突破需求清单,靶向解决共性难点。每个方向由信达生物提需求、定标准、供场景,公司与供应链上的合作单位协同创新逐个击破,最终整合到信达生物的单抗产业链上。
从20世纪20年代第一支胰岛素的发明,到如今肿瘤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抗PD-1单抗,生物药已经惠及了成千上万的患者。
近年来,我国生物药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产生物药正在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希望。2011年,信达生物落户苏州后,仅用十年便突破了生物药产业的诸多技术壁垒和瓶颈,实现了单克隆抗体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李剑凤介绍说,他们调研分析国内单抗产业链,发现多项技术存在被制约的风险,导致单抗产品的质量、成本和工艺改进都极大地受制于人。
以细胞培养一次性反应袋为例,目前使用的多为国外进口,每一个花费就要上万元左右,而该反应袋是单抗生产的关键设备。姑苏实验室该项目负责人胡岚介绍说,为攻克反应袋的关键材料的研制难题,姑苏实验室与信达生物开展联合研发,改进膜材与结构,优先在信达生物应用成功后,开始在全行业大规模推广。
除单个创新联合体集结合作力量,构建内部“小生态”之外,苏州也推出“伙伴计划”,形成外部“大气候”,充分融合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技术力量、创投机构等资本力量,以及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力量,强化创新支持供给。“姑苏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通过技术供给、共建技术平台等方式,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姑苏实验室主任张东驰表示。
与信达生物为邻的纳微科技,拥有微球精准制备技术。“微球材料是生物医药分离纯化的关键耗材,以前国内微球基本依赖进口,使得中国生物药成本居高不下。”江必旺说。
针对国内生物药行业的迫切需求,纳微科技依托纳米微球底层制备技术创新优势,为药品大规模生产提供关键的分离纯化材料,同时该材料也可作为药物质量检测用色谱柱核心填料。
“创新联合体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出题,研发机构答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变成了‘共同出题,共同解答’,实现了真正的联合、融合、创新。”陈炳良说。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近年来,苏州持续深化转型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连续11年位居江苏榜首,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半岛官网,更是为引导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摸索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模式,探寻创新联合体的运行路径。苏州则找准“怎么联”“联合后怎样做”等关键问题,引导创新联合体特色发展新半岛官网。
经过一段时间的谋篇布局,苏州市县区联动发力,已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近50家,其中1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陆续选好了运行路径,探索形成市场驱动型、平台支撑型和战略牵引型等发展模式。
单克隆抗体研发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是市场驱动型的代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确立成果优先采购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成员单位积极性,“联”出最强攻关合力。
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盛虹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形式联动上下游关键核心企业和高校,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全链条融通发展,通过项目联合孵化,不断造血,创新成果已经在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得到应用检验。
平台支撑型则瞄准战略新兴或未来产业,由高能级载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放创新资源,支撑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张家港氢能创新中心牵头组建的氢能创新联合体就是其中之一。
2月6日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作为集聚发展势能、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优势路径。创新联合体作为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载体,使命重大。今年,苏州将实施高校优势学科锻造计划,计划的一大特点是,必须参与联合体的产学研项目,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将为创新提供原动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跃升。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